? 服務||Yahoo!奇摩 知識+ 科學常識 教育學習 如何做 我要發問 發表 我要發問 熱門: 諾羅病毒 乾癬 肺腺癌 鹽燈 日幣走勢 主題 居家風水 用手機上知識+ 知識搜尋 知識+ > > 軍事國防 加入追蹤 轉寄朋友 友善列印 知識問題| M60A3戰車 發問者:阿肯 ( 初學者 5 級) 發問時間:2005-03-12 00:12:34 解決時間:2005-03-27 00:22:02 解答贈點:5 ( 共有 0 人贊助 ) 回答:3 評論: 0 意見: 5 [ 檢舉 ] 網友正面評價 73% 共有 44 人評價請問M60A3戰車他算美軍70年代ㄉ戰車~算滿舊ㄉ戰車ㄌ~ 不知道他和CM11戰車差別在哪~ 射手操作M60A3會很難操作ㄇ~ 我是覺得要背一大堆東西~ 最佳解答網友票選 回答者:隱者 ( 初學者 5 級 ) 回答時間:2005-03-12 21:18:40 [ 檢舉 ] 型號 M-60系列巴頓式主力戰車(Patton) 製造國/廠 美國/Chrysler 使用國 美國、義大利、希臘、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蘇丹、突尼西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安曼、約旦、以色列、土耳其、伊朗、、中華民國等約22個國家 車體尺寸(m) M-60:全長6.96(不含砲管) 全寬3.63 全高3.21 M-60A1:全長6.95(不含砲管) 全寬3.63 全高3.26 M-60A2:全長6.99(不含砲管) 全寬3.63 全高3.31 M-60A3:全長6.95(不含砲管) 全寬3.63 全高3.28 戰鬥重量(ton) M-60:45.9 M-60A1:47.2 M-60A2:51.5 M-60A3:51.6 發動機/馬力 M-60:AVDS-1790-2柴油機*1/750 M-60A1:AVDS-1790-2A柴油機*1/750 M-60A2:AVDS-1790-2柴油機*1/750 M-60A3:AVDS-1790-2C柴油機*1/750 推重比(hp/ton) M-60:15.1 M-60A1:14.2 M-60A2:13.1 M-60A3:13.1 極速(km/hr) M-60:50.4 M-60A1:50.4 M-60A2:48 M-60A3:48.2 續航力(km) M-60:454 M-60A1:454 M-60A2:424 M-60A3:414 乘員 4 武裝 主武裝: M-60/A1/A3:M-68 105mm 51倍徑旋膛砲*1 M-60A2:M-162 152mm低膛壓主砲*1 次武裝: M-73(M-60/A1/A2)/M-240(M-60A3) 7.62mm同軸機槍*1 M-85 12.7mm防空機槍*1 M-239 66mm 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2(M-60A3) 主要資料、數據來源:全球防衛雜誌222、223期──「M-60巴頓主力戰車系列」一文。 --------------------------------------------------------------------------------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M-4薛曼(Sherman)戰車的許多特質──無論是優點還是令人詬病之處,繼續被日後美國研製的戰車承襲著,而1960至1970年代的M-60戰車便是這種血緣的最後傳承者。不過如果從技術上追查,M-60的血緣則是來自於二次大戰末期登場的美製M-26潘興(Panshing)戰車。配備90mm主砲、戰鬥重量42ton的M-26是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緊急研發的重型(以當時標準)戰車,以對抗德國裝甲雄厚、火力驚人的虎豹重型戰車;可惜M-26在1945年才開始配發部隊,此時納粹德國已經瀕臨毀滅,沒什麼表現的機會。戰爭結束後,美國延續M-26的基本設計,繼續推出M-46、M-47以及M-48等設計上一脈相傳的主力戰車,並且都命名為巴頓(Patton,紀念二次大戰時代美國陸軍著名將領Gen. George S. Patton)。 起源 二次大戰才剛結束,全世界很快便進入美蘇冷戰的緊張時代。在1950年代,華沙公約國家的裝甲部隊不僅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在質方面的迅速提升也令西方陣營憂心忡忡。在1950年代中期,蘇聯推出嶄新的T-54戰車,其車高低矮、外型洗鍊、避彈性佳,機動力方面也超過美國當時的巴頓系列戰車,此外更配備了當時全球口徑最大的100mm旋膛砲(當時西方戰車砲口徑的主流水準是90mm)。在當時西方的評估中,即便是美國最新型的M-48系列主力戰車(在1952年推出),在綜合性能上也有諸多不如T-54之處,其中最主要的劣勢在於主砲口徑(90mm)以及續航力(M-48的汽油引擎油耗驚人,使用化油器的早期型M-48續航力僅115km,即便換裝燃油噴射系統的M-48A2也才258km),此外更別提北約陸軍在歐洲上的數量劣勢。1956年蘇聯地面部隊大舉入侵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鎮壓民主革命,首次出動T-54戰車參與實戰,其優異的表現讓西方倍感壓力。為了與實力強大的蘇聯戰車對抗,美國陸軍展開兩項行動:第一是改良現役的M-48,重點是換裝一具從1954年開始研發的AVDS-1790P柴油發動機來取代原有的AV-1790汽油引擎,此外開始研發新一代的105mm主砲;第二個計畫則是新一代主力戰車的研發,被稱為T-95。 T-95的基本設計擺脫了M-26的設計,構型上明顯有T-54的影子(想不到美國戰車也有抄襲蘇聯的時候!),此外大量使用最新發展的科技。動力方面,T-95可選擇汽油或柴油引擎,而承載、懸吊系統則是無頂支輪的液氣壓懸吊;防護能力方面,T-95使用新開發的夾層式複合裝甲;射控觀測方面,T-95配備當時最先進的OPTARC光束測距儀(雷射測距儀的前身)。武裝方面,T-95有四種構型,其中T-95E1使用90mm滑膛砲,T-95E2則是直接採用配備90mm旋膛砲的M-48砲塔裝,T-95E3則使用105mm主砲,而T-95E6更配備史無前例的120mm滑膛砲。除了T-95E2之外,其他構型看起來都像是T-54的翻版,而比較保守的T-95E2則是預防其他幾種全新設計在測試階段發生問題而無法投產時的備份選擇。 首輛T-95原型車在1958年出廠,由於整合了過多全新技術,導致整輛車毛病百出,特別是其小型輕量化柴油引擎的發展遇到重大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陸軍戰車暨機械化裝備司令部(Ordanance Tank Automotive Command,OTAC)原本打算讓M-48A2的生產作業持續到1961年,之後轉變為生產T-95,但是眼看著華約部隊的戰車實力日益強勁,美國陸軍決策高層實在無法忍受繼續生產已嫌落伍的M-48A2。眼看著問題百出的T-95遠水救不了近火,美國陸軍遂在1958年6月提出XM-60計畫,以M-48A2為基礎發展一種新的戰車。XM-60最主要的改良是換裝柴油機以及105mm主砲,此外必須與M-48有高度的關連性,以利用M-48暨有的生產線來加快部署的腳步。這就是M-60主力戰車的由來。美國陸軍將重點放在XM-60上以後,T-95很快就不了了之了。M-60於1960年正式推出,並於該年年底開始量產,隔年正式服役。 早期型M-60 第一代的M-60,使用與M-48相同的龜殼型鑄造砲塔。 由於M-60的原始設計根本就是延續自M-48的過渡改良型,所以基本構型仍與後者十分類似,甚至連命名都維持M-46以來的巴頓。早期型M-60仍沿用M-48的龜殼形鑄造砲塔,砲盾裝甲厚度則為114mm,車體正面裝甲厚度介於93~143mm。在車體外型上,M-60與M-48主要的不同在於細部造型比較複雜,以加強避彈性;雖然車體正面採用傳統鑄造裝甲,但由於造型平直,外觀上與焊接裝甲無異(M-48的車頭裝甲則仍有弧形);也因此,M-60的車體必須分開鑄造再行組合。M-60車體底部與側面使用傾斜造型,以增加抗雷能力。核生化(NBC)防護方面,M-60使用各人是配備,使用時乘員需戴上M-25面罩,以M-13濾毒通風機透過氧氣管來輸送新鮮空氣。承載系統方面,M-60沿用與M-48類似的設計,採用傳統扭力桿懸吊,擁有六對承載輪以及三個頂支輪,第一、第六對承載輪加裝液壓避震器。M-60使用T-97E2履帶,為美國戰車慣用的雙鞘履帶,重量雖比單鞘式大,但是可靠度與壽命高於後者。T-97E2在一般道路行駛時可加裝橡膠塊,減低對路面的破壞。 發動機方面,如同前述,美國陸軍為M-48與M-60發展了AVDS-1790系列柴油發動機。雖然柴油發動機重量與複雜度較高且推力低於同排氣量的汽油發動機,但是柴油燃點較高,被擊中時較不易起火,更重要的是柴油機遠比汽油引擎節省燃料,續航能力幾乎是後者的兩倍;此外,柴油機的後勤維修也比汽油引擎簡易。此外,技術的進步也使得柴油機與汽油引擎的推力差距逐漸拉近。AVDS-1790系列柴油機由德立台廠(Teledyne Continental)研發,第一代測試用的AVDS-1790P在1957年於M-48的車體上完成長距離機動測試,證明其效能。1958年2月,美國陸軍正式宣佈採用AVDS-1790系列的第一種量產型──AVDS-1790-1(AVDS-1790P的改良型),相較於M-48原先的AV-1790汽油引擎,雖然最大馬力由810匹減至700匹,但是耗油量比後者減少60%。1958年8月,增設渦輪增壓器、最大馬力增至750匹的AVDS-1790-2出爐,搭配液壓偶合扭距轉換器與愛利森(Allison)CD-850-6自動變速箱(有兩個前進檔與一個後退檔),在一輛M-48A2E1上進行測試,證實其在機動性的表現已經不輸給原先使用汽油引擎的M-48A2。美國陸軍後續生產的M-48立刻換裝AVDS-1790-2柴油機,此種改良型被稱為M-48A3;而新發展的M-60也同樣採用了AVDS-1790-2發動機與CD-850-6自動變速箱的組合。此外,M-60還擁有梅瑞特(MErritt)三差速輔助轉向系統,搭配自動變速箱,讓駕駛的工作簡單、輕鬆不少,僅需以兩根方向桿、油門以及煞車就能輕鬆駕駛,並集中注意力在戰鬥之上,而不像傳統手排變速箱、無動力轉向的戰車駕駛被繁重的駕駛工作(費力的轉向、疲於奔命的檔位變換)搞得暈頭轉向;而這種乍看之下與戰鬥力無關的小細節,往往卻是提高戰鬥效率、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M-60的主砲俯仰機構與砲塔迴旋機構都為電動/液壓式,此外另有一具手動旋轉把手,作為主砲方為修正微調或者電動/液壓系統故障時的備援裝置(希望不要到這麼慘!)。M-60採用傳統的扭力桿懸吊系統,設有六對承載輪,其中第一與第六對承載輪的懸吊系統設有避震器。 武裝方面,鑑於90mm口徑火砲已經跟不上時代,美國陸軍就開始尋求新一代的105mm火砲。在1950年代中期,美國向購買了一門甫推出的L-7 105mm 51倍徑旋膛砲,裝在後來夭折的T-95戰車上進行測試,發現其穿甲能力優於任何現役或發展中的火砲,而且彈種選擇廣泛。因此美國立刻決定引進L-7作為M-60的火砲,而授權美國生產的L-7還做了進一步的改良,換裝美國自行研發的T-254E2型105mm主砲的砲膛結構(包括直立楔式炮閂),改稱為M-68。除了M-60之外,改良型的M-48A5、德國豹一、以色列馳車MK-1甚至日後早期型的M-1等1960至1980年代初期的西方戰車也使用L-7系列主砲(M-48A5、馳車MK-1、M-1使用M-68),而該砲便成為當時被西方世界最廣泛採用的戰車砲,以色列陸軍甚至拿M-68來改良以軍的百夫長、M-48甚至擄自阿拉伯部隊的T-54/55戰車。M-68的彈種選擇廣泛,最早包括M-392A2脫殼曳光穿甲彈(APDS-T,砲口初速1458m/s)、M-456高爆曳光穿甲彈(HEAT-T,砲口初速1173m/s)、M-416白磷曳光彈(WP-T,砲口初速736.5m/s,兼具煙幕彈與燒夷彈的效果)、M-393爆震榴彈(HEP-T,砲口初速731.5m/s)、XM-494E3曳光飛鏢人員殺傷彈(APERS-T,彈頭內藏5000枚小型彈鏢)以及M-393A1與M-490訓練彈(TP-T)等,平均射速為7發/分。這門M-68主砲能直接從M-60的砲塔正面抽出,而不需像以往戰車般必須將砲塔吊離車身,後勤維修十分簡便。早期型M-60的主砲彈藥攜帶量為57發,其中31發在砲塔內,另27發則在車體的彈艙內。儲存於砲塔的彈藥中,16發可隨時取用的備射彈位於砲塔籃上裝填手位置旁,6發位於砲塔後部左側的彈艙內,其餘9發則位於砲塔座位下方的桶型彈艙內。M-60的次武裝包括一挺M-73 7.62mm同軸機槍以及一挺M-85 12.7mm車長用機槍。其中M-85機槍位於M-19車長小型旋轉塔內,而這種旋轉塔是M-48與M-60系列的共同特徵。這種小砲塔使得車長在使用機槍時仍能密閉於裝甲車室內,免於敵方子彈、砲彈破片的威脅,當然也能在核生化環境下使用;不過車長小砲塔也會使得戰車整體高度增加,換而言之就是使得被發現的機率提高了。為此,以色列將其使用的M-60的車長小砲塔換為以色列自製的車長槍塔,雖然高度較低,但是車長在操作機槍時就必須將上半身車外。M-19旋轉塔有電動/手動操控模式,內部空間比M-48的旋轉槍塔更寬敞,而景觀窗的數目也由後者的5個增為8個。這門M-85機槍的仰角可達60度,擁有180發備射彈置於M-19小砲塔內左側,而車長席下方另外儲存450發12.7mm子彈;至於M-73同軸機槍則備彈5950發,其中備射彈為2200發。 早期型M-60的觀測/射控系統改良自M-48,砲手部分包括一具M-31光學瞄準儀以及一具與主砲同軸的M-105C管狀備用瞄準鏡,而車長的觀測裝置則為M-19小砲塔上的8具M-28C對空/對地潛望鏡以及一具M-36日/夜間光學瞄準儀,其中M-36的夜視功能乃由紅外線夜視鏡提供,需要紅外線探照燈的配合;此外,車長還負責操控M-17C長基線光學測距儀。M-17C由M-48的光學測距儀改良而來,瞄準基線長2m,測距誤差在1500至2000m內約1.2%至1.6%,換而言之就是在25m以內,在當時可謂非常精確。M-17C所測得的數據能自動輸入M-13A1D彈道計算機並計算所需的主砲仰角。車長席有一套與砲手完全相同的砲塔控制面板,在必要時能進行超越控制。此外,M-60的駕駛席設有三具M-27潛望鏡,中間的一具能加裝AN/VVS-2星光夜視器。 M-60由克萊斯勒(Chrysler,後來變成通用系統陸地部門)負責生產,量產作業從1960年開始,駐歐的美國陸軍於該年年底開始接收,隔年正式服役。M-60的生產作業一直持續到1962年10月,總共生產了2200輛,並銷售給許多盟邦。 M-60A1 M-60A1最大的改良是換裝新砲塔,避彈性提升。 由於時程緊迫,第一代M-60大量沿用M-48的設計,使得各方面性能提升有限;此外,蘇聯也在195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更新型的T-62戰車。因此早在第一代M-60剛剛研發完成,美國立刻展開M-60的進一步改良計畫,以因應敵人強力的挑戰。1960年3月,克萊斯勒開始製造三輛改良的M-60E1原型車,並在次年7月起在亞伯丁實驗場進行測試。這三輛M-60E1在為期三個月的測試中表現良好,於是美國陸軍於1961年10月22日決定M-60E1可以進入量產,並賦予其M-60A1的正式編號。1962年10月,M-60A1正式開始生產,取代了早期型M-60的生產作業。 M-60A1採用了許多之前T-95的技術,與第一代M-60最大的差別就是換裝T-95E7的砲塔。新砲塔雖仍為鑄造式,但外觀上並非原先的龜殼狀,砲塔前後予以延長,造型較為複雜,正面截面積遂得以縮小,獲得較佳的避彈性,而這就成為現在世人所熟悉的M-60的砲塔造型。T-95E7砲塔的裝甲大幅強化,無論是正面、側面、後方裝甲的厚度都較原先增加,其中砲塔正面厚度達254mm,砲盾裝甲厚度則為127mm;不過雖然「皮變厚了」,M-60A1強化過的砲塔也使它的總車高上升為3.26m,故美軍M-60A1的乘員常常戲稱自己的座車是全世界「最耀眼的」──在敵方觀測器的視野中更是如此。砲塔後方延長後,M-60A1的砲塔尾部儲彈量也由原先的6發增至18發,全車總攜彈量則增至63發。由於砲塔正面也延長,M-60A1的主砲砲耳也向前移13cm,可加大車內空間。除了砲塔之外,M-60A1的車頭正面裝甲與砲盾裝甲都予以增厚。 動力方面,M-60A1換裝AVDS-1790-2A柴油機以及更耐用的CD-850-6A自動變速箱,雖然動力輸出表現不變,但車體重量增加,使得機動性略有下降,但是可靠度與壽命獲得增加。M-60A1的駕駛操縱系統也經過改良,以類似機車的T型桿取代原先的兩根把手,油門與離合器踏板也經過改良,可大幅減輕駕駛負荷;而這種T型桿的設計也被日後的M-1戰車沿用。此外,駕駛席改用可調整的防火椅墊,提升舒適性與安全性。 射控方面,為了提升夜戰能力,M-60強化了主動式紅外線夜視裝備,除了本來就具有紅外線夜視能力的M-36車長瞄準儀之外,另外換裝具備此一能力的砲手M-32潛望鏡與M-18雙接目望遠鏡。為了配合這些紅外線望遠鏡,主砲上方加裝了一具與砲座同軸的AN/VSS-1氖氣探照燈,上面設有濾波板,當啟用濾波板後就變成紅外線探照燈,投射紅外線光源,而車上的紅外線夜視鏡就接收反射回來的紅外線;不過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雖然車長與砲手各有M-36與M-32瞄準儀,但是只有一具探照燈可用。VSS-1的照射距離約1000m左右。此外,M-60A1的光學測距儀升級為M-17A1,彈道計算機升級為M-13A2。 M-60A1進入部隊便佳評如潮,不僅可靠度比M-48系列大幅提昇,而且由於M-60A1就是根據M-48逐步改良而來的,在操作與後勤維修上不需從頭開始,換裝作業十分迅速方便。M-60A1的動力系統維修十分便捷,車上人員單憑簡易吊架便能在4小時內將整個動力包件(包括發動機、變速箱以及相關冷卻裝置等等)拆換完畢,不須依靠裝甲回收車的協助。M-60A1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為30小時或900km,對履帶車輛而言是很低的數字;而且M-60A1會遇到的多半是第一線部隊甚至車上乘員就有能力處理的小麻煩,加上維修作業十分簡便,所以都無傷大雅。不過當時由於越戰正酣,龐大的軍費拖累了M-60A1的生產,結果直到1970年代越戰結束,M-60A1的月產量大概都維持在30輛左右,換而言之美國陸軍在這段期間的主力還是配備90mm主砲的M-48。不過最後M-60A1的產量還是不少,至1980年停產為止總共生產了7946輛,其中大部分是作為美國對外軍售(Foreign Military Sales,FMS),出口給盟邦的陸軍,包括義大利(該國還獲得美國授權生產M-60A1)、以色列以及當時親美的巴勒維王朝還未被推翻的伊朗等等。其中,以色列的M-60A1參與了1973年爆發的以阿贖罪日戰爭,這也是M-60頭一次接受實戰洗禮。 M-60A1在進入美軍服役後仍多次進行改良,主要包括M-60A1(AOS)、M-60A1(RISE)與M-60A1(RISE/PASSIVE)。M-60A1(AOS)在1970年代展開,主要只是為M-60A1進行延壽工程並小幅提升性能,作為當時美國與西德開發中的新一代MBT-70主力戰車服役前的過渡改良方案,主要包括加裝砲身穩定儀,使其具備部分的行進間射擊能力,以及換裝T-142履帶和上下插入式空氣過濾器等。不料MBT-70由於美國與德國有所歧見,加上引用太多不成熟的科技,也在1970年代初期以夭折收場。由於當時蘇聯已經推出配備125mm滑膛砲的T-64、T-72等新型戰車,在技術水準上又把M-60A1拋在後頭,所以美國在1974年決定繼續對M-60A1(AOS)進行進一步的全面改良,這就是特定裝備可靠性提升計畫(Reliability Improved Selective Equipment,RISE),在M-60A1回廠翻修時進行,改良後稱為M-60A1(RISE),主要包括換裝可靠度與壽命進一步提升的AVDS-1790-2C柴油機、將原先300安培的發電機換為500安培油冷發電機,同時加裝新的固態整流器與快速接頭;此外,M-60A1(RISE)換裝更先進的AN/VSS-3探照燈,除了重量與體積減小之外,光束寬度也不像VSS-1一樣必須分段調整。M-60A1(RISE)從1975年起配發部隊。 到了1977年,美國陸軍又為M-60A1進行第二階段RISE改良,主要是根據1973年以阿贖罪日戰爭中以軍M-60A1的參戰經驗。在該役中,M-60A1的紅外線探照燈雖無法被肉眼發現,但只要對方也有主動紅外線裝備,M-60A1的紅外線探照燈就跟白光探照燈沒什麼兩樣,只是在向敵人透露自己的位置。因此,M-60A1(RISE)第二階段就將夜視系統換成不需自行投射光源的星光夜視鏡(NVG),換裝的項目包括駕駛的AN/VSS-2夜視系統、車長的M-36E1瞄準儀(改良之處為將夜視部分換為星光夜視鏡)、M-32瞄準儀以及砲手的M-35E1夜視瞄準儀等;而由於換裝被動的星光夜視鏡就是此次改良的重點,因此這個計畫就被稱為M-60(RISE/PASSIVE)。不過由於星光夜視鏡受天候影響較為嚴重(雲層太多就會遮住天體光源),M-60A1(RISE/PASSIVE)還是保留了原有的VSS-3白光/紅外線兩用探照燈。根據贖罪日戰爭的經驗,M-60A1砲塔環與砲塔底部接合處的強度不足(這裡正好儲有彈藥),如果遭到敵彈命中就會將砲塔炸離車身,這種毛病跟俄國戰車一樣;因此,M-60A1(RISE/PASSIVE)針對這些部位的裝甲進行了補強。此外,贖罪日戰爭中以軍有許多M-60A1在被命中後砲塔迴旋裝置的液壓油燃起大火(有時並非直接被敵方武器引爆,而是爆震威力間接將其引燃),許多以軍裝甲兵因而燒死,故M-60A1(RISE/PASSIVE)也將此系統的液壓油換為燃點較低的油種。經過上述提升後,M-60A1的夜戰能力與存活性大幅增加。至1979年為止,美國陸軍總共有15000輛M-60A1提升為M-60A1(RISE/PASSIVE)的標準。 據說在1960年代初期,一名伊朗軍官駕駛一輛M-60A1叛逃至蘇聯,使得蘇聯獲得了這輛當時西方最新的主力戰車。在測試中,蘇聯發現M-60A1的綜合性能遠優於T-54/55,不僅是前者的105mm主砲比後者100mm砲更具威力,而且後者的主砲竟然無法有效貫穿M-60A1的正面裝甲,這件事刺激蘇聯加快T-62戰車的量產,該車配備當時全球口徑最大的115mm戰車滑膛砲,與M-60A1同樣在1962年投入生產。 短命的星艦──M-60A2 構型特殊的M-60A2,配備152mm短砲身低壓主砲,可發射XM-13棍仗反戰車飛彈。 許多人往往只聽說過M-60A1與M-60A3,想必有人會產生疑問──M-60A2跑到哪裡去了?難道是跳號?其實真的曾經有M-60A2這款戰車,只不過是個頗為失敗的產品而已,服役的時間並不長。M-60A2的起源必須追溯至1950年代後期美國陸軍參謀總長泰勒上將(Gen. Maxwell Taylor)所領導的戰車技術委員會對未來美國戰車發展的決策,他們在1958年做出兩個結論,第一是將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戰車的三級體系(輕型、中型、重型)簡化為兩級(主力戰車(Main Battle Tank,MBT)與輕型戰車),其次則是認為飛彈與火砲將是未來戰車的兩大主要武器。而在同一時期,曾在AMX-13輕型戰車上安裝SS-11反戰車飛彈(使用額外的發射架),而蘇聯也為主力戰車發展了從主砲發射的飛彈,並在日後普遍使用。在早期型M-60投產後,美國陸軍一方面發展M-60A1,其次就是發展一套稱為戰鬥車輛武器系統(Combat Vehicle Weapon System,CVWS)的複合式飛彈/火砲戰車武器系統,並選擇M-60作為載具;而配備CVWS的M-60就是M-60A2。 CVWS的發射系統為一門新開發的XM-81型(後來改稱XM-81)152mm低膛壓砲,砲管長度、重量都為M-68 105mm砲的一半,砲彈部分使用分離式裝藥系統,彈種選擇包括XM-409多用途成形裝藥彈(HEAT-MP)、XM-410黃磷彈(WP)、高爆曳光彈(HE-T)、M-625人員殺傷彈(內含10000枚彈鏢)、XM-411訓練彈,以及XM-13棍仗(Shillelagh)砲射式反戰車飛彈,車上共可儲存33枚砲彈以及13枚棍仗飛彈。棍仗飛彈採用紅外線乘波指揮導引(原理類似雷達乘波導引,需要持續以紅外線光源照射目標,飛彈根據反射波朝目標前進),有效射程超過3000m。棍仗飛彈在2000m內的命中率達80%,M-68滑膛砲則達75%;不過當射程拉到3000m以上後M-68的命中率就會急遽降至20%,但是XM-13還能維持在70%。美國陸軍對M-60A2的戰術運用就是基於華約裝甲部隊數量佔有極大的優勢,所以希望以棍仗飛彈長射程的特性,在蘇聯戰車火砲射程外就進行有效的攻擊,削弱其數量優勢並對其指揮管制造成擾亂。為此,美國陸軍打算將一個M-60A2戰車排(4~5輛)與一個M-60A1戰車連(12~15輛)混編,依照上述思想進行作戰。除了M-60A2之外,MBT-70以及M-551謝里丹(Sheridan)輕戰車都採用XM-81火砲系統。 除了配備嶄新的武器系統之外,M-60A2的砲塔也經過重新設計。在M-60A2發展初期,總共有四種不同的砲塔設計進行評選,而美國陸軍選擇了其中最為先進的A構型,體積與重量比原來M-60A1的T-95E7大幅降低,尤其是正面截面積減少了70%(不過砲塔正面厚度反倒增加,達到292mm);此外,M-60A2也換裝一具新的低高度車長小砲塔,探照燈也移至砲塔左側。M-60A2換裝新的M-19彈道計算機、M-50砲手日/夜間瞄準儀、車長M-51瞄準儀等,而為了配合棍仗飛彈,還加裝一具M-126瞄準儀以及反戰車飛彈射控系統。1965年9月,第一輛裝備此種配備XM-81火砲的新型砲塔的M-60A1E1原型車(服役後的正式編號就是M-60A2)出廠;1966年2月,兩輛的M-60A1E1原型車正式移交美國陸軍測試。由於M-60A1E1上有太多未經測試的全新系統,結果問題叢生,照理講應該經過時間充裕且謹慎規劃的測試將問題排除,才能進入服役;不過也許是美國陸軍等待新式戰車已經望眼欲穿,遂認為先發配部隊再說,問題等以後慢慢解決,於是在1966年立刻訂購了第一批243個新型砲塔來安裝在舊的M-60底盤上,並在次年訂購300輛全新生產的M-60A2,量產作業從1972年起正式展開,並在1973年起進入美國陸軍服役。 當然,美國陸軍很快就為這種魯莽的舉動感到後悔了──M-60A2不僅有許多因技術不成熟產生的問題,甚至發現了一些始料未及的先天缺陷,無法達到原先設想的戰術目的。在技術缺陷上,M-60A2最大的問題都源於那門XM-81主砲,從一開始的編號就是不吉利的XM-81E13;雖然美軍很快就把編號換成XM-162,但顯然一點幫助都沒有:首先,此砲的分離式裝藥砲彈所採用的可燃式彈殼技術不成熟,十分不耐用,對震動、碰撞與潮濕都很,有時裝填手只要不小心將彈殼撞到一下或失手掉到砲塔籃上,就會把此彈殼撞歪,這枚砲彈就報銷了;更糟的是這種彈殼無法燃燒殆盡,往往在砲膛內留下殘渣,而這些高溫殘渣就會讓下一發砲彈的裝藥提前引爆。M-60A2令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砲塔過於輕巧,152mm主砲發射後就會將砲塔震離瞄準基線,之後必須大費周章地重新瞄準,浪費寶貴的時間。而由於砲塔太過緊致導致空間不足,裝不下原先M-60A1使用的長基線光學瞄準儀,導致主砲砲彈命中率奇差無比。由於M-60A2車內裝備非常複雜(特別是M-162火砲/飛彈系統),導致後勤維修的不便,此外也頻頻故障。美國陸軍為M-60A2取了個綽號──星艦(Star Ship),以諷刺此車內部複雜的程度與科幻影集"STAR TREK"中的星艦企業號不相上下。 除了這些技術問題之外,美國陸軍也發現紅外線乘波導引的棍仗飛彈並非如預期地實用,因為在發射後還是得持續以紅外線照射目標,砲手必須將目標固定在十字瞄準線中,以繼續修正飛彈的航向,直到命中目標為止,故M-60A2在這段期間內就動彈不得;不幸的是棍仗飛彈飛行速度不夠快,飛行3000m至少需要15秒,而在高威脅強度的歐陸戰場上要在臨陣時停車15秒無異於自殺。此外,棍仗飛彈在對付1200m以內的目標時效率極差。雖然美國陸軍藉著安裝AN/VVS-1雷射測距儀、改良可燃式彈殼材料等方式將前述M-60A2的技術問題一一解決,但卻花費了將近7年的時間;因此直到1974年,M-60A2才正式配發給駐紮在歐陸的美軍。然而前述棍仗飛彈的先天限制並未獲得解決,且由於配備部隊的時間太晚,此時西方新一代120mm戰車砲與翼穩脫殼穿甲彈都陸續問世,棍仗飛彈已經不再有最初設想的射程優勢,反而在效率、後勤維修與實用性上都不如這些120mm戰車砲。因此,M-60A2到了1975年便宣告停產,總共只生產了526輛。到了1980年代中期,這些從被寄予厚望到淪為廢物的M-60A2便紛紛除役,拆除砲塔,底盤則用來改裝成AVLB架橋車或M-728戰鬥工兵車。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幾種採用M-162/CVWS的戰車也沒有好下場──MBT-70以夭折告終,而M-551則號稱為美國有史以來最糟糕的戰車。 終極的巴頓──M-60A3 如同前述,美國陸軍為M-60A1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性能已經大幅提昇;然而此時蘇聯陸軍新一代的T-72、T-80等戰車都已經陸續服役,而美國陸軍搞了20年的新一代戰車計畫──此時正在研發的是XM-1,還在測試階段──在1970年代結束前卻仍無法發配部隊。因此,美國陸軍認為有必要為M-60進行更進一步的改良,這就是M-60A3的由來。 除了整合先前美國為M-60A1所進行的一切改良外,M-60A3還有許多更進一步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射控系統。M-60A3以一具休斯公司的AN/VVG-2釔-釹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取代了原有的M-17光學測距儀(安裝在M-17原先的測距窗口),彈道計算電腦也更新為M-21,此外加裝大氣感測系統;而VVG-2的測距範圍為200~4700m。換裝雷射測距儀實在是一大進步,因為傳統光學測距儀的測距精確度相當程度地取決於操作者的能力,而且誤差會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此外操作時還可能會有視差;因此,光學測距儀在進行測距時最好能多操作幾次來取平均值。但是在分秒必爭的接戰過程中,車長根本沒時間做多餘的計算,往往就是匆匆測距一次便開火,因此第一發命中率都不高,必須逐次修正彈著。而雷射測距儀僅需朝目標發射雷射,以反射回來所需的時間計算出距離即可,既精準又簡便,大幅提昇了第一發命中率與反應速率,徹底解決了一向困擾戰車砲命中率的測距難題。新的M-21彈道計算機則會自動輸入雷射測距儀獲得的距離資料,並依照彈種、風向、氣溫、距離、射擊模式等自動計算方為、角度與射擊前置量等參數;而射擊模式則包括車輛靜止射擊靜止目標、車輛靜止射擊移動目標、行進間射擊靜止目標以及行進間射擊移動目標等。M-60A3也換裝更精準的砲身穩定儀,以提升行進間射擊的命中率。拜雷射測距儀、M-21彈道計算機與新穩定儀之賜,M-60A3對1500m內的固定目標擁有超過80%的第一發命中率,射程在3000m以上時也有45%。 M-60A3的M-68主砲經過改良,加裝熱套筒以減低高熱造成的變形,此外能使用新型M-735與M-774翼穩脫殼曳光穿甲彈(APFSDS-T),兩者的砲口初速分別是1501m/s與1508m/s;而M-774採用衰變鈾彈蕊,能在2000m外擊穿T-72的正面裝甲。M-60A3的砲塔兩側各加裝一具皇家兵工廠設計的M-239 66mm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其煙幕彈能在短短數秒內製造足以遮蔽戰車的濃煙,在對付敵方單兵反戰車武器時效果極佳。動力方面,M-60A3換裝AVDS-1790-2C柴油機,出力仍維持不變,但是可靠度獲得提高,此外在第二對承載輪的懸吊系統上增設避震器,使得全車底盤共有三對避震器(位於第一、第二與第六對承載輪)。其他方面,M-60A3以小型化的AN/VSS-3A白光/紅外線兩用探照燈取代原有的VSS-1、換裝T-142雙鞘式履帶、換裝改良的M-105D主砲同軸管狀瞄準鏡、同軸機槍換成M-240 7.62mm機槍、換裝650A液冷發電機以及由引擎操作的煙幕施放系統(將柴油直接注入高溫的排氣管以產生白煙)等。第一輛M-60A3於1978年推出,並在1979年5月正式進入美國陸軍服役。日後M-60A3還繼續進行改良,包括在1980年推出的M60A3 TTS(Tank Thermal Sight),將砲手的M-36傳統式觀測儀換成一具AN/VSG-2紅外線熱影像儀,不需要星光或紅外線等燈光,使得M-60A3的全天候作戰能力大增。這具熱影像儀的畫面除了顯示給砲手之外,也透過另一個頻道傳給車長。1984年,M-60A3換裝新空氣過濾器,在1988年則加裝海龍(Halon)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偵測到戰鬥室發生火災時立刻釋放海龍氣體撲滅火勢,而引擎室的海龍滅火系統則由駕駛或車外啟動。 1980年代初期,新一代的M-1戰車開始服役,於是才服役沒幾年的M-60A3便陸續退出第一線,除了交給各州國民兵外,絕大部分都封存起來或轉售盟邦;不過美國海軍陸戰隊仍繼續以M-60系列為主力車種,後來也僅採購221輛M-1A1來取代部分的M-60而已。在1991年波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60A3表現傑出,大破包括T-72戰車在內的伊拉克裝甲部隊。M-60A3的生產作業一直持續到1985年,總共為美國陸軍生產了1586輛新車,此外還將5661輛M-60A1提升為M-60A3。1996年6月,美國同意售予我國庫存的300輛M-60A3 TTS,隔年8月又追加出售180輛M-60A3,在2000年代初期移交完畢,與M-48H戰車並列為我國陸軍裝甲部隊兩大主力。為了方便後勤作業,我國的M-60A3 TTS都換裝與CM-11/12相同的105mm砲身(M-68的聯勤仿製版),也如CM-11般刻意換用M-48的承載輪。 M-60的衍生型與改良計畫 衍生自M-60的M-728戰鬥工兵車,配備吊臂、液壓鏟以及165mm榴彈砲。 以M-60A1底盤改裝的架橋車,其上配備一座剪式橋。 一如前幾種巴頓,美國也以被廣泛使用的M-60系列的底盤開發出一些衍生型,其中最主要的是M-728戰鬥工兵車(Combat Engineer Vehicle,CEV)與M-60裝甲架橋車(Armored Vehicle Launched Bridge,AVLB),負責在裝甲部隊前進時破壞敵方防禦工事、在敵前構築防禦工事以及修理或拖回受損的戰車。與一般的戰鬥工兵車不同,M-728仍保留砲塔,不過M-68主砲被換裝為一門M-135型165mm短榴彈砲,擁有比原先主砲更大的仰角,用來做曲射頂部攻擊以破壞敵方強化防禦工事與障礙物;此外,配備12.7mm機槍的車長槍塔以及與主砲同軸的7.62mm都獲得保留,提供基本自衛武力。M-728的砲塔上安裝了一套A字型液壓起重吊桿,舉升能力達11.34ton,足以吊起M-60戰車的砲塔或動力包件;而此吊桿不用時便折收於砲塔上;此外,車頭有一具液壓推土鏟,不僅能構築工事,在升起起重機時則支撐地面作為穩定之用。M-60 AVLB的戰鬥重量為58ton,底盤上架了一個伸展長度達18.3m、能承載70ton重車輛的剪式橋(與M-48A5架橋車的橋相同),可讓裝甲部隊快速跨越15m的壕溝。M-60 AVLB能在2至5分鐘內將橋架設完畢,回收則需要10分鐘。爾後M-60 AVLB還換裝最大馬力為1200匹的AVDS-1790-9A柴油機以及與M-1同系列的愛利森X-1100-5自動變速箱,機動性大幅提昇。 鐵勒達茵推出的超級M-60改良方案,換裝新的動力系統與裝甲,不過沒有外銷紀錄。 由於M-60被許多國家採用,而許多國家還會繼續使用至少10年,因此M-60的改良市場潛力頗為可觀。美國鐵勒達茵(Teledyne)公司在1978年開始發展名為超級M-60(Super M-60)的改裝套件,首輛原型車於1982年推出。防護能力方面,超級M-60加裝於砲塔與車體的新型被動裝甲,車體兩側加裝側裙,戰鬥室與砲塔後方彈藥艙中間加裝防爆隔門,整體防護能力大幅強化,外觀也與原M-60大不相同;武裝方面,超級M-60的砲塔、砲身驅動系統都予以改良以增加穩定性,可選擇使用105E型105mm主砲或120mm主砲,砲塔後部加裝四發快速取彈裝置以利快速連續射擊,原有的車長小砲塔則換為低高度車長槍塔,車長防空機槍改為外置式;射控方面,超級M-60可換裝整合TTS熱影像儀與二氧化碳雷射測距儀的新型砲手瞄準儀,其他則與M-60A3差不多;動力方面,超級M-60可選擇德利台廠的AVDS-1790-5A柴油機(905匹馬力,搭配CD-850-6B自動變速箱)、AVDS-1790-8/9A柴油機(1050匹馬力)或AVCR-1790-1B可變壓縮比柴油機(1182馬力,搭配Rk-304自動變速箱),此外還強化最終傳動器,並可選擇液壓懸吊系統,使得超級M-60車重雖然大幅增加,機動性反而可望上升。超級M-60全長7.09m,寬4.19m,高2.92m,戰鬥重量增至56.3ton。不過到今天為止,超級M-60都未接獲任何訂單。 除了美國原廠的提升方案外,以色列堪稱改良M-60最出色的國家:由於以軍裝備來源一向貧乏,所以歷年來猶太人發揮了克勤克儉的美德,充分運用了有限的資源與裝備,為其陸軍中老舊的二手戰車、裝甲車都施予大幅度的改良,使其性能煥然一新。以色列為美製M-48、M-60戰車施予了系列性的改良,稱之為馬戈奇(Magach)戰車;以M-60為例,在車體上大量加掛以色列自製的高爆反應裝甲(ERA,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60也採取相同的加強防護措施)、將車長小砲塔換裝為以色列自製的旋轉槍塔(可降低車高,但車長在使用機槍時上半身必須暴露於車外),此外根據歷次以阿戰爭教訓加強近戰火力(追加裝填手機槍與60mm迫擊砲)。較新的改良則是加裝被動裝甲套件,以最新的Magach-7為例,大量加裝被動裝甲套件,已經看不出M-60A3原有的外觀了。以色列最新的M-60出口改良方案是以Magache-7C為基礎發展的SABRA,不僅換裝新式被動裝甲套件、射控系統與動力系統,主砲也升級為120mm。至於M-60的原廠──GDLS方面,則在2001年推出M-60-2000方案(又稱120S),堪稱是「M-1 like」的M-60,換裝M-1A1的砲塔、變速箱以及懸吊系統以及1200馬力的新發動機,性能大幅提升。馬戈奇、SABRA與M-60-2000都另有專文介紹。其他M-60使用國也有一些改良方案,例如約旦的改良型M-60擁有新設計的砲塔,換裝一門120mm主砲,並擁有新的裝甲以及流暢的避彈造型。 此外,我國也在1988年推出了M-48H勇虎式戰車(我國軍方稱之為CM-11),以M-60A3的車體搭配M-48的砲塔,然後整合M-68 105mm主砲以及水準高於M-60A3 TTS的射控系統(M-48H的彈道電腦、雷射測距儀都比M-60A3先進,而穩定系統也比後者完善)而成,故堪稱M-60系列的最後一種衍生型。由於M-48的砲塔較輕,所以M-48H的機動力應該與M-60早期型(M-60系列中機動力最佳者)相當;而M-48H原型車在美國的測試中,命中率與夜戰能力都優於M-60A3 TTS。當然,因M-48砲塔之累,M-48H的防護能力遜於M-60A3。我國陸軍總共配備了450輛M-48H,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已全部服役。由於另有專文介紹,在此便不再多贅述了。 結語 M-60從1960年代初期一直生產到1980年代中期,而且在歷次以阿戰爭以及波灣戰爭中都有所表現,其中M-60A3被證實能有效剋制蘇聯T-72戰車,故M-60系列實在算是生命力相當旺盛的戰車。M-60可說是上一代(從二次大戰末期算起)美國戰車設計與哲學的集大成者,雖然技術可能比M-48進步些,但是從M-4以來美國戰車該有的特質都具備了,包括生產容易、性能可靠等優點,以及車體輪廓龐大明顯、各項性能都不突出等缺失。相較於注重機動力的戰車以及火力、防護力至上的戰車,美國戰車的設計哲學傾向於平衡設計,盡可能同時滿足所有需求;但礙於當時科技水準不足,導致兼顧各方面的美國戰車變成「十八般武藝樣樣稀鬆」:與同時期西方各大主力戰車相較,M-60火力比不上酋長,防護力同樣不如裝甲雄厚、避彈外型較佳且車高較低的酋長,機動力也沒多好。由此可見,上一代美國戰車的基本構型M-60時已經走到極限,如果無法跳出窠臼便很難獲得進步。因此美國從1950年代起就努力從事全新構型戰車的研發,但也許正因為跳脫長久以來的舊思維並不容易,結果一直不順遂,早先的T-95、MBT-70都宣告失敗,直到1970年代開發的M-1戰車才一舉成功,在1980年代進入美國陸軍服役,汰換了M-48/60等老一代戰車。M-1的整個基本設計已經完全嗅不出M-60的味道,不僅一掃以往美式戰車給人的觀感、給人「面面俱到、完美無缺」的嶄新印象,更是現代全球戰車的經典佳作,與德國豹二並列為戰車界最顯赫的兩大名門。 不過對於一些沒遭遇太大威脅或經費較為有限的國家,沒有能力或必要立刻汰換M-60,還是能選擇一些舊瓶裝新酒的改良方案,既能提升戰力又兼顧經濟性,成本效益頗佳。這也是M-60一個值得稱道的長處──改良空間大。雖然M-60已經淡出美國主力部隊,但至少在未來20年內仍不會從地球表面絕跡。如果我國實在沒有足夠資源購置新一代主力戰車,類似以色列SABRA這類改良方案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不一定要逞強。 相關詞: 烈火戰車,戰車遊戲,戰車駕駛兵,戰車裝填兵,新勁戰車殼,戰車正位,戰車行李箱,登陸戰車大隊,戰車逆位,戰車模型 [ 快速連結 ] 其它回答( 2 ) | 意見( 5 ) | 評論( 0 ) 發表你的評價 你的評價 發表評價: 正面 普通 負面 評價內容: 發表 取消 加入追蹤 轉寄朋友 友善列印 馬上按讚 加入 Yahoo! 奇摩 知識+ 粉絲團 測測你的職場有幾分? 多益700分測驗題庫 立即測試你的多益等級 東森新聞-專訪林晟老師 學好數學,拒絕過分填鴨 全國2萬人同不見證成效 相關問答 [ 其他 ]戰車的速度 [ 軍事國防 ]CM11型戰車 [ 軍事國防 ]M24戰車介紹 [ 軍事國防 ]國軍的裝甲兵用的戰車? [ 軍事國防 ]戰車的問題!! [ 軍事國防 ]現役的戰車有哪幾款? 更多 其他回答(2) 意見(5) 相關評論(0) 001 回答者:白痴天子 ( 初學者 3 級 ) 回答時間:2005-03-12 00:17:03 [ 檢舉 ] 我是學CM11的射手~~~ 基本上~~M60A3和CM11差在砲塔和射控系統~~~ M60A3=M60A3底盤+M60A3砲塔+M60A3射控(類比式) CM11=M60A3底盤+M48A3砲塔+M1A1射控(數位式) CM12=M48A3底盤+M48A3砲塔+M1A1射控(數位式) 其實都是要背一大堆東西... 002 回答者:ㄚ沅 ( 實習生 4 級 ) 回答時間:2005-03-13 14:45:59 [ 檢舉 ] CM11/12、M60A3和M41D戰車分別就偵測、追蹤、計算和置定做優劣比較: 1.偵測: CM11/12和M60A3戰車皆為同一類型第一代熱源成像儀,其差別為CM11/12雷射測距儀安裝於鏡頭總成,雷射和紅外線所路一樣,可在熱像顯示器上顯示測距距離。但M60A3雷射和紅外線分開,所路不同,造成膛視校正較不便。並且兩雷射形式也不同,紅寶石雷射為最早發展之測距雷射,易傷眼且重複擊發率低,釹釔鋁榴石(簡稱ND-YAG)雷射,也會傷眼但重複擊發率較高。 M41D戰車CVTTS使用第二代熱像儀,辨證距離比前兩者遠,影像則以RS-170介面規格傳輸,可用電腦處理,測距則使用最佳化護眼雷射,重複擊發率符合需求,故M41D戰車較優。 2.追蹤:本軍戰車目前無此功能,類似飛彈系統自動追蹤鎖定。 3.計算: M60A3為全類比式計算機,CM11/12為類比與數位混合之計算機,多了類比及數位轉換介面單元,其彈種計算機為唯讀記憶體(ROM),在出廠時就已設定,儲存在資料庫,但射手控制面扳卻為可抹除唯讀記憶體(EPROM)即是可重覆燒錄更改彈種,控制面板只能讀它但不能改變。M60A3和CM11/12皆有更換彈種麻煩和必須假手他人的缺點。M41D戰車之CVTTS則把熱像儀雷射測距儀和彈道計算機整合在一起,為全數位化計算機,更改彈種可以更換晶片或程式處理,故M41D戰車較優。 4.置定: M60A3和CM11/12戰車利用彈道驅動器、油壓系統和陀螺儀穩定系統以主砲隨動穩定方式來置定,說明如下:當戰車行駛時,利用陀螺儀穩定系統使主砲膛線保持在一既定的軸,再藉由彈道驅動器,驅動熱像儀與雷射測距儀(M60A3才有)的十字刻線維持視向線。但彈道驅動器為機械式、砲控系統為油壓式,會有空迴、洩油現象,消除此有賴平時繁瑣的校正保養。M41D利用主砲解角器與線控電纜執行置定工作,無空迴與洩油問題。校正保養簡便且可不做同步校正。但因無陀螺儀無法行進間射擊,若日後加裝陀螺儀則比上述兩戰車更精確、更易保養。 三、戰車射控系統未來概念 (一)偵測(反偵測): 分別以熱源成像、雷射測距、車長獵殺系統、雷射警報器來說明,最後則以砲塔視覺(STTV)系統來整合偵測系統。 1.夜視系統(熱源成像):註8、註9 熱像儀優劣決定於辨證距離,熱像儀為溫度分布圖譜,圖由點所構成,構成圖像的點愈多則解析度越高,在同樣的掃描速率下,檢波器愈多則圖形愈清晰,辨證距離愈遠,各代熱像儀差異在於檢波器形式(檢波器數目)。 各代熱像儀說明如下: (1)第一代熱像儀: M60A3、CM11/12所用熱像儀為60年代所發展第一代熱像儀,其原理為檢波器受光輻射改變電阻值,製造良率不高,形式為一維檢波器(一行120個)。 (2)第二代熱像儀: M41D戰車所用為第二代熱像儀,其原理為受光輻射驅動載子移動而產生電壓,其製造良率較高,可製成為二維檢波器(480*4個組成一焦平面)。 (3)第三代熱像儀: 因一、二代皆有需冷卻以致無法即時使用和需大電量,及掃描器與冷卻器佔空間的缺點。第三代針對此來處理,但目前技術仍無法能製造辨證距離符合車長與射手顯示器需求之熱像儀,其有量子井型與室溫型紅外線型。 A.量子井型(Quantum wall)為GaAs/AlGaAs檢波器,長波段處有高熱敏度及反應快之優點,需在低溫下作用,可作成大尺寸或配合大光圈之鏡頭。 B.室溫型紅外線型,其原理為焦電性,將熱能轉換為電能,材料本身的電偶極矩受溫度變化,無需冷卻至極低溫可即時使用。目前有76000(320*240)以上像素(注目式)的駕駛熱像儀。 2.測距(雷射測距)性能要求:註10 (1)雷射光波長:雷射對人眼傷害甚大,因此應選用護眼雷射。 (2)雷射光發散角:理論上雷射是平行光,但實際上會有一發散角,使得無法測的更遠並產生多重回波。 (3)重複擊發率:為單位時間內擊發的次數。擊發一次後,則需要時間累積能量才能再次擊發。 (4)測距範圍:和主砲有效射程有關。 (5)測距精度:和射擊破壞力有關。 (6)測距顯示:測距結果應顯示於顯示器中。 (7)區隔密集目標能力:密集隊形或地形則有多重回波產生,通常以選擇第一或最後測距資料避免錯誤發生。 3.車長獵殺系統: 射手瞄準鏡視界窄小,車長在戰車內想看週遭只有移動砲塔,但砲塔轉速不快且消耗能量,針對此缺點先進戰車則裝有車長獵殺系統,使車長能迅速、準確地獲得敵情資料,進而研判各目標之威脅強弱,以決定攻擊順序,依序將目標賦予射手,實施摧毀目標任務。 4.反偵測(雷射警報器,Laser Warn-ing System,LWS)註11: 戰車被任何方位紅外線或雷射瞄準到,必須要能偵知(雷射警報器),並試圖阻礙對我瞄準及標定,並誤導避免被擊中。三個以上的感測器安置於戰車四周,使其能完全涵蓋砲塔360。,立即偵測到發出警報,並將接收訊號轉為角解析度,將以RS-232傳輸至電腦。過數秒鐘自動釋放煙榴彈干擾紅外線或雷射,時間之延遲乃給車長決定是否要取消釋放煙榴彈。 5.整合偵測系統:註12 新式戰車加強指通力,雖增長戰車的存活力,卻加重車長的負擔。針對此點Honeywell公司提出了「砲塔視覺系統」(See Through Turret Visual-ization ,STTV)來解決。 功能說明: 車長利用控制面板或頭部追瞄器控制週視和平衡環感測器觀看戰車四周,並將所得影像以RS-170輸出。影像可顯示在車長頭盔顯示器,並用頭部追蹤器追蹤,亦可接收戰場網路。車長判斷目標威脅優先順序,將影像傳給射手由射手執行摧毀目標任務,並同時車長可偵測下一個目標。 (二)追蹤: 飛彈可鎖定目標自動追蹤,因其用雷達和紅外線感測器持續不斷對目標發出能量,雷達為主動裝置發出電磁波接收目標物反射能量,紅外線感測器為被動裝置只接收物體輻射之熱源並對照熱像圖差異,調整飛彈姿態以修正追蹤誤差角。戰車熱像儀就是紅外線感測器,但地面所受干擾比天空多,故使用波長不同,技術要求較高。戰車雷達要求精確較高,故光束發散角要小,以雷射雷達較符需求。可利用雷達之時間差來測量距離、頻率變化來測速、光束行進視角掃瞄來顯像。 不能普遍應用原因是雷達為主動裝置造成隱密不易,控制笨重砲塔、砲管,準確度、響應時間是否滿足…,其性能及實際要克服問題說明如下: 1.性能分析: (1)解析度要高:發散角愈小解析度愈好,但距離愈長解析度愈差。改良的代價是功率及體積的加大。 (2)功率需要高:辨識距離增加,功率需平方增加,感測器接受的範圍也需加寬。 (3)重覆擊發率要大:視角就是畫面,由點所組成,要無視覺暫留需每秒30張畫面,因此重覆率必須大。 2.戰車配置雷達問題: (1)戰車空間有限,功率受到限制。 (2)散熱問題:熱會改變共振腔體積,持續使用就受到限制。 (3)接收範圍過大,電路必須有自動衰減功能,顯像必受影響。 (4)行進間射擊就需考慮雷射共振腔穩定。 若技術有所突破,再配合主砲自控技術,將使戰車具自動追蹤能力,減少射手負擔。 (三)計算:註13 以M41D戰車為例說明,其為整合彈道計算機、雷射測距儀和顯示器的全數位射控系統。特色如下: 1.影號:可加註於螢幕,並錄下影像畫面,作為教育訓練。 2.自我測試:有開機自我測試、持續自我測試、手動自我測試。並記錄歷次自我測試結果,綜整顯示於射手及車長顯示器。 3.彈道解算及彈種更新:計算機獲得距離資料,將所有彈種超仰角及前置角計算出來,只須在控制面板切換所需彈種,即可以十字刻線顯示表達彈道解。刻線隨彈道解不同而移動,當車長或射手分別切換影像,所顯示之彈道解均為正確之彈道解,無須再測距。 4.選單式人機介面:藉單一按鍵或撥桿選擇所需功能,大幅簡化按鍵或撥桿數目,使得操作變得更人性化,若是記憶體足夠更可輸入補保手冊。 5.各顯示器相互獨立:車長與射手所使用之顯示器除可完全互換,操作完全獨立互不干擾,滿足個人使用。 6.具備擴充潛力:良好之系統設計可提高系統相容性(擴充性),應先律定射控電腦輸出入介面規格,但電腦技術不斷演進如何律定合適又不退潮流之介面,為不容忽視之課題。利用資料鏈(DATABUS)使資料輸出及輸入均靠軟體來規範及運作,並具有隨插即用之功能,擴充功能及執行性能提升,僅需重新撰寫或修改軟體、有適當之接線盒,和具備足夠之資料匯流排。 (四)置定:註14 乃是視向線、射向線受到干擾,卻能恢復保持和同步。以全解答射控系統為例,射手瞄準鏡十字刻線瞄準目標產生視向線,經計算射向角後傳送至火砲,利用三套獨立穩定系統(頭鏡、週視鏡、主砲)維持超仰角並不受外界干擾。車長可藉由週視鏡對外界做360。觀測,而本身無須移動,車長瞄準鏡十字刻線永遠鎖定於目標,目標移動時射手僅將十字線對準目標移動,即可鎖定目標。其特色如下: 1.增加砲口參考指示器(Muzzle ref-erence):裝有砲口參考指示器測定砲管彎曲度,提供射手相對於主砲之參考點,並於夜間可用氚氣自行發光。 2.獨立穩定系統:三套獨立穩定系統分別裝於射手之頭鏡、車長之週視鏡及主砲。皆有方位和俯仰之雙軸穩定系統,以提高影像的可讀性。 3.主砲(射向線)與頭鏡(視向線)連動以電子式線控方式:利用砲耳軸解角器取得主砲角度信號傳至電腦,驅動鏡頭總成之反射鏡,並由解角器讀取鏡頭總成反射鏡角度,如此即達到兩者同步,並與兩者相對位置無關。 4.膛視校正註15:解角器取得主砲射向角,藉由軟體算出鏡頭總成反射鏡需再額外偏轉角度,並驅動反射鏡至正確位置。無須執行膛視同步註16,M41D戰車有此功能。 (五)指通力: 用戰場管理系統及全車電子系統來整合單台戰車,再用通信系統來整合其他戰車構成戰術單位甚至是戰略單位,以執行系統戰。(由於通信系統非本文範圍故暫不談論)。 1.戰場管理系統(Battle Manage-ment System;BMS): 戰場管理系統,結合定位、敵我識別、戰術管理、後勤管理及通信傳輸於一身,使指揮官能快速且正確的掌握敵我情報,並能即時依所獲取之情報進行狀況判斷與處置,當機立斷的下達作戰命令,執行作戰任務。 (1)整合式定位導航系統:以整合全球定位系統、慣性導航系統和地理資訊系統提升精確度。 A.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接收衛星訊號來測定位置,比對兩時鐘測出兩者間距離。GPS訊號易受到地形地物影響故用DG-PS來改進。DGPS即是在已知精確地點設置接收站,接收GPS訊號,修正再傳回衛星。 B.慣性導航系統(Inertial Ni-gation System,INS):慣測器量測載具的移動方向,速度感測器計算移動距離,再求出位置。運用電子羅盤(Compass)或陀螺儀(Gyro)量測移動方向,並配合加速儀(Accelerator)及里程計。運算誤差值隨時間增加累積。 C.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GPS易受地形影響,INS誤差隨時間增加,結合GIS作為顯示介面,成為整合式定位導航系統。 (2)敵我識別:為高功率發射機於戰場發射一識別碼,當我軍接收到此識別碼後,即回復一組碼予以驗證,若無誤即為友軍,反之為敵方。若用於地面戰場,友軍車輛遭受攻擊造成天線損壞,以致無法回答,則有被誤判為敵軍之危險,應配合偵察裝備辯證友軍或敵軍。 (3)戰術管理系統:指揮官獲得戰場資訊後,透過戰術管理系統評估威脅下達作戰命令。戰車車長在接收上級交付作戰目標後,對目標進行追蹤辨認並鎖定,再將目標交付給射手,射手則運用對目標進行最後的追蹤、鎖定與射擊。 (4)後勤管理系統:包括自我檢測、彈藥、油量消耗、人員狀況報告狀況需求顯示於螢幕並向上傳遞。 (5)數位通信及管理系統:註17頻道有限避免網路及頻率分配不當造成相互干擾,通信網路軟體應有網路規劃、頻率管理、密鑰管理等功能。 2.全車電子系統(Vetronics): 戰車乘員不止一人,整合其功能和戰術的要求,以系統化來考慮全車電力/電子設備的總體設計和佈局,藉以連結乘員和各系統,並且各工作站軟體可重新設定,如此可由一名乘員操縱整個戰車各系統。由四種總線所組成: (1)數據總線RS-232,各成員數據控制。 (2)總線RS-170,各乘員提供影像。 (3)公用總線,電能的遙控分配與管理。 (4)MIL-STD-1553B多路傳輸數據總線。 四、射控系統整合後之未來概念戰車 (一)單人戰車: 傳統戰車之通信、指揮、測距、瞄準、裝彈等工作必須由不同之乘員執行,因而傳統戰車乘員有車長、射手、裝填手和駕駛四人,經由上述討論則有希望發展只剩車長的單人戰車,因應方法如下: 1.車長: 新式戰車增加車長任務負擔,要負責觀察戰車四周決定攻擊目標和順序、上級通信和指揮車內其他成員。利用STTV系統以頭戴式顯示器切換觀察戰車周圍與戰場網路,並以頭戴收送話器作車內外語音通信。 2.射手: 以雷達修正視向線執行目標追蹤,車長利用全車電子系統執行測距。 3.裝填手:以自動裝彈機執行。 4.駕駛:利用整合式定位導航系統,決定載具姿態執行自動駕駛。 (二)無人操控的遙控全自動化戰車:註18 經由前段得之,射控系統只剩「偵察」還未自動化。利用人腦確認戰車周邊影像中何者為目標(識別)並決定攻擊順序,「識別」與「判斷」這些思維工作最難自動化,其製作工藝水平超越世界各國現役戰車。 加拿大GD公司為提升M1A1戰車全車電子系統,提出「提升地面射控系統(Advanced Land Fire Contr System,ALFCS)發展計劃」,目的在發展「自動目標偵測和追瞄」(Automatic Target De-tection and Tracking ,ATDT)。 工作原理係將熱像儀和雷達所感測信號做影像處理,和龐大數量影像資料庫比對執行影像識別確定目標,並以人工智慧分析、判斷優先攻擊順序。 雷達持續追蹤目標以修正視向線,當下令攻擊時,則收集各感測器資料、完成威脅評估,然後調整車輛姿態和主砲射向線開砲射擊,摧毀目標後則執行下一目標攻擊準備,射後完成評估,並將射擊過程之影像與數據資料儲存,以做日後教育訓練之用。 若系統發展成功再配合新式車內通話器與跳頻無線電機完成車內外通聯,則可發展出無人操控的遙控全自動化戰車。 參、結 論 未來將是系統對系統的戰爭,武器裝備整合總體作戰能力之較量,以利指揮一體化。戰車為陸軍主要火力,其未來願景是使其內部資料數據化、射控系統自動化,使戰車構成一戰鬥單元,並配合通信系統使指揮官能即時指揮戰車,捨去中階領導層級,促成指揮一體化。 本文所述雖為未來概念,先進國家也只停留於研發仍未達實際部署階段。雖如此但也不必事不關己而不做研發工作,須產、官、學界密切配合,發展出適合本島作戰的戰車,利用兵整中心發展CM11/12及M41D戰車射控系統經驗,國內電子、資訊產業發達和國內各大學或研究機構建教合作(如交大有作過ATDT相關研究),除了國內無法製造(如光電類關鍵性零組件)應與國外合作,但要在國內修改、安裝並技術轉移,其餘應由國內製造、修改以提升國內製造及研發水準,等到累積一定程度後,再開放國外競爭,以免日後戰車修改與性能提升將會受制於人。 作者簡介 萬文光上尉,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電子研究所碩士班27期,現任教陸軍後勤學校光電組。 施清岸少校,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15期專科班、通校正規班148期,現任教陸軍後勤學校光電組。 註 釋 (1)「兵器系統概論」,第七章 射控系統,中正理工學院兵器系統中心。 (2)龔祥雲,「戰車射控系統之沿革及發展趨勢」,裝甲兵學術月刊,165期,87年09月16日。 (3)視向線(line of sight,LOS):為武器瞬間位置到偵測目標瞬間位置之間的假想連線。 (4)超仰角(prediction angle):為視向角與射向角之間的夾角。 (5)前置角(lead angle):視向線與未來視向線之間的夾角。 (6)射向線(line of fire,LOF):為主砲行進方向之假想連線。 (7) 趙立澎、紀庶民、李嘉龍、林芳松、江智鋐,「M21彈道計算機系統」講習資料,中山科學研究院資訊通信所導引控制組,90年10月,P2-4。 (8)苗沛元,「夜戰-美國陸軍步兵用熱像瞄準鏡」,軍品科技新知,109期,89年01月15日。 (9)苗沛元,「夜視新境界-新一代紅外線熱像儀簡介」,軍品科技新知,105期,88年01月15日。 (10)龔祥雲,「戰車測距機構之沿革及發展趨勢」,裝甲兵學術月刊,166期,87年11月16日。 (11)光電系統,詹氏武器年鑑,1996年版。 (12)Ron Belt、Jim Hauge、Jim Kelley、Gary Knowles and Ron Lewandowski,Combat Vehicle Visu-alization System, Honeywell Inc,Sensor and Guidance Products。 (13)龔祥雲,「M41D射控系統之特色」,裝甲兵學術月刊,173期,89年02月16日。 (14)「戰車概論」,第四章 射控系統,武基處。 (15)膛視校正:驗證射控系統是否可調校至要求標準,以保證射擊精度符合需求。 (16)膛視同步:驗證當射控系統膛視校正完成後,是否會因主砲俯仰到不同角度時,產生膛視偏離現象,使膛視精度不符標準,進而造成射擊精度不符需求。 (17)「今日C4I戰場通情霸主」,尖端科技,166期,P50~P56。 (18)"Advanced Land Fire Contr System (ALFCS)",加拿大GD公司,簡報資料。 參考資料: 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mil/mnd/mhtb/%AB%E1%B6%D4%A5b%A6~%A5Z/Magazinefile/mag33/No33/33-7.htm 1 001 意見者:DOGG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05-03-12 21:44:36 [ 檢舉 ] 說實在的 當初看到新聞要買M60A3 完全興奮不起來...... 不過看到實車還是想走近看看啦 002 意見者:笨蛋中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05-03-14 18:14:21 [ 檢舉 ] 你們是臥底喔!?知道這麼多!我看10分鐘才看玩!!! 003 意見者:神思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05-12-02 10:52:08 [ 檢舉 ] 如果覺得射手要學要被的東西很多,那不如去看一下車長的,保證會發現自己還算OK啦!!︿_︿ 004 意見者:∥ 熊老大 〞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06-01-14 20:03:09 [ 檢舉 ] 沒圖片 005 意見者:隀爍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06-01-19 00:30:09 [ 檢舉 ] 有夠長 1 發表意見發表意見字數已達上限,要改成發表評論嗎? 發表 取消 目前沒有資料 我要評論 註冊 公告: 知識團員轉粉絲全數完成 刊登贊助網站GOHAPPY 行李箱下殺優惠 www.gohappy.com.tw 行李箱特賣會!眾多品牌、尺寸、樣式任你挑選,限時搶購中,數量有限快來撿便宜! www.gohappy.com.tw 大銘高級腕錶-勞力士 www.watchbest.com.tw 高雄腕錶名店銷售名錶:歐米茄、勞力士等,專業鑑定附保證書,誠信優良值得信賴! www.watchbest.com.tw 金庫百問 safespedia.qa 金庫專業知識的互動平台,屏除商業虛辭以正視聽,提升國人對安全設備的重視。 safespedia.qa 軍人貸款-貸款交給易通辦 www.eloanbank.com.tw 軍人貸款貸款免保品、保人輕鬆辦!最高貸200萬7年分期!讓您免去錢的! www.eloanbank.com.tw 軍人 - 超簡單貸款 www.sped168.com.tw 在銀行的眼中,您的信用值多少?銀行如何衡量,您的信用價值? www.sped168.com.tw 房屋二胎民間融資代書貸款週轉金 www.jiin-yuan.com.tw 民間金主貸款信用不良協商薪轉上班族或有不動產無收入證明借款現金週轉借錢全省可 www.jiin-yuan.com.tw最新軍事國防 發問中 已解決 現在當軍官自由嗎?該就讀那所軍事學校呢? 戰爭都是一場戲嗎? 有考取101年第三梯次軍事官的弟兄嘛? 我想問當兵的時間點 衝壓引擎搞高彈道1200公里,彈體尺寸重量會比飛毛腿大嗎 更多 因病停役後收到南投縣後備指揮部的信 美國武器管理的相關問題......(請高手進來...20點~ 請問哪邊可以買到軍用刀?? 請問迫擊砲是誰發明的?何時出現,又為什麼發明? 關於住北投國軍醫院問題,懇請解答。 更多 精選關鍵字 成功嶺 義務役 班長 營長 海軍陸戰隊 緩徵 陸軍 蛙人 點召 免役體位 替代役 飛官 空軍 莒光日 兵役 體檢 女兵 連長 徵兵制 步兵 旅長 逃兵 裝甲兵 國防部長 忠烈祠 後備軍人 國民兵 志願役 常備兵 募兵制 新兵訓練 憲兵 傘兵 入伍 退伍 免役證明 砲兵 排長 知識搜尋 雅虎資訊 版權所有 (c) 2013 Yahoo!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服務設有管理員」 服務條款隱私權政策知識+ 之問答內容是由參與+ 之網友提供,僅供參考,Yahoo!奇摩不保證其正確性。
沒有人喜歡孤單一個人
身邊多個人陪不管是有事沒事都很開心
其實吸引異性並不需要你很會說話或是要讓自己花盡心思打扮成型男(當然這不表示你就不需要打扮)
首先讓我們來想想有什麼東西能夠影響到人的想法呢?
在經過店家的時候聞到香味會想要停下來吃個東西
在家中點個精油讓房間中有一種讓人覺得舒服的香味心情也就愉快起來
抱著情人時聞到對方身上傳來的陣陣香氣讓人覺得心曠神怡
注意到了嗎??
氣味能夠使人有特別的感覺
不是什麼奇奇怪怪的味道都有用
今天我們要吸引異性當然要專門要使用能夠影響到對方的氣味
有人說
人類的費洛蒙可以在對方無法察覺的情況下增加異性的吸引力,舒緩使用者的負面情緒壓力,提升正面情緒,增加自信
原來有些人總是會讓人忍不住地想要去親近原來有費洛蒙在偷偷運作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既然知道原因就找得到解決的方法
網路上類似的商品實在太多,想要找到有效果、又有安全檢驗的實在很不容易
幸好皇天不負苦心人讓我找到了這個神秘的網站
Oh My God!!!
原來我之前看到的一些商品有近九成是假的
要是真的使用後遇到的不是、而是豬哥豬妹就只能欲哭無淚了
看了這麼多資料後當然要自己來體驗看看這種秘密武器的威力
試用沒想到竟然帶來了許多非常神奇的效果
當然這是要看場合來決定需要準備使用哪種武器
用在一般社交場合、對異性(男女都有)甚至連系列
我想不管是不是還是
把自己打理得乾乾淨淨在加上那若有似無的神祕力量想要不去注意都難
這樣不但能夠做自己還能夠成為萬人迷
實在是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好的事了
建議你把這個神祕的網站加入書籤免得哪天想找就找不到了
以上資料來源,如有侵犯到著作權請到留言板通知站長移除 以上文章引用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31200112
留言列表